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無恥之恥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豐碩    時間: 2012-11-22 14:51
標題: 【無恥之恥】

無恥之恥

 
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
 

「無恥之恥」出於〔孟子‧盡心上〕,孟子說:「人不可以無恥;

 

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」

 

孟子的意思是說,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,知道羞恥,言行舉止就會小心謹慎,即使犯了過錯,也能馬上改過向善,能夠如此,就可終身免於恥辱。

 

孔子在〔論語‧子路〕中說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」

 

孔子讚許行事能知恥的人是第一等的士,可見知恥之於人的重要性。

 

孟子在下一篇又接著說:「恥之於人大矣。」

 

再次強調人絕不能失去羞恥心。

 

沒有羞恥心,就是「無恥」。

 

孟子說人若能知道「無恥是可恥的」,就可沒有恥辱了。

 

例如藉口舌機變來掩飾過錯,就是不知恥。

 

或者看見別人有,而自己沒有,而以為可恥,就不如努力去做到別人那樣的境地,使自己沒有的也變成有,那就根本不必自以為恥了。

 

反過來說,徒然恥於自己沒有而不努力,可能在自以為恥之外,又加上「不知努力」的恥辱,就成為雙重的恥辱了。

 

「知恥近乎勇」,一方面指知恥才能生出改過的勇氣,一方面在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過失,不必文過飾非,增加另一種可恥的作為。

 

自孔子以來,儒家提倡知恥是士君子必備的條件,對自已可以敦品力行。

 

在國家方面,管子就說過: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」

 

可見全國人都要有羞恥心,國家才能強盛。

 

明末清初顧亭林身受亡國之痛,看到一些士子腆不知恥的趨奉敵人,說:「士君子無恥,是為國恥」是同樣的道理。

 

 
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